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2022-2-18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把握机遇、找准问题,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突出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质、环境美好,建设宜居宜业农民新家园。

  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面临的三大战略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畅通城乡市场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先机。从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的地位看,农村有常住人口5亿多,市场空间广阔,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畅通城乡循环、区域循环,农村地区道路、电力、通讯、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是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循环畅通的关键纽带,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大载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构建统一国内大市场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强力政策支持。

  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为全面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提出了明确要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美好生活效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与基本内容。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框架内,各级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都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水、电、路、气、网络、通信等城乡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将逐渐缩小。

  城乡融合发展为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各试点省市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中均明确提出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这些为更好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乡村建设面临的几个新问题

  从乡村建设的总体布局看,当前我国大多数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多以短期行动为主,缺乏长远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混乱,数量庞大的农村自建房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从乡村建设的内容结构看,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农村新型生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例如,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应用率不到20%,与美国90%的覆盖率相差甚远;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此外,乡镇教育、医疗、文化和法律等公共服务业存在结构性失衡,改造升级与管护缺乏投入保障。

  从乡村建设的质量效率看,乡村公路等级普遍较低,部分乡村旅游热门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等道路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农村自来水水质不高,目前仅有47.7%的农户饮用上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适应农业物联网、乡村产业园生产需要的高速专用网络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30%,农村垃圾转运能力还不高。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还存在乡村绿化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从乡村建设的供给精度看,随着农村地区老龄化和人口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率有待提升。一方面,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达到17.72%,高于全国水平,且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逐年加快,“适老型”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亟待补强。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因人口“空心化”使用效率逐渐降低,而部分群体和区域供给却相对不足。

  从乡村建设的经济效应看,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城乡循环、扩大农村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缺失,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还存在梗阻,农村消费受到较大制约,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城镇人口的50%,农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导向

  按照“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要求,《规划》对乡村建设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扩大农村消费六个方面内容,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更加注重规划引领乡村建设。为统筹县镇村三级规划布局,《规划》提出,要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规划,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监管格局。同时,为进一步强化规划指导性和落地可操作性,《规划》特别对村庄规划提出了分类指导意见,要求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等村庄分类,推进村庄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同时要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不搞一刀切。

  更加侧重新型基础设施供给。新型基础设施是未来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乡村走进“落后—跟跑—落后”的低水平发展陷阱的重要支撑。《规划》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中对乡村清洁能源、农村物流及数字乡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方向,要求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风电发展,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推进燃气下乡,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要求构建农村物流骨干网络,补齐物流基地、分拨中心、配送站点和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短板,改造提升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和传统流通网点,畅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通道。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渗透和改造,《规划》重点对数字乡村建设谋划了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推动管理服务数字化三大任务,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及管理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和改造,最大程度提升农民生产效率、生活质量。

  更加精准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对于农村公路维护改造、农村污水治理、中西部地区及偏远地区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长期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规划》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任务,提出了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老旧公路改造和窄路基面加宽改造,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试点示范,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创建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对于新时期农房建设质量、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养老服务等农村居民普遍关切的突出问题,《规划》坚持直击痛点、创新供给、城乡一体、重点倾斜的建设思路,提出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功能,把耕读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等高含金量举措。同时,针对重点区域和群体,强调对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和医疗帮扶,对易地搬迁安置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搬迁人口稳得住、能融入,为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指引了发展方向。

  更加强调扩大农村消费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贡献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围绕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规划》从畅通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三条路径部署重点任务。首先,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民工就业支持政策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利益等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扩大农村消费的根本动力。其次,通过实施农村消费促进行动,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最后,通过完善农村商贸服务网络、实施农村消费环境净化专项行动、开展放心消费创建等方式,持续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强扩大农村消费外部动力。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出处: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1822]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现场会 部署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工作 
 韩俊在甘肃调研时强调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农机合作社助力秋收跑出“加速度” 
 [ 媒体聚焦] 防灾减损,农机打头阵显身手 
 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 进展总体顺利
 吉林省持续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2025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广西举办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召开“三农”政策通气会强调 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政策要求 坚决守牢农村土地管理底线红线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新局面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0833]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176]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069]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019]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4844]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642]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270]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097]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2954]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459]